不同织物类型对旋转式摩擦色牢度测试的影响
旋转式摩擦色牢度测试是评估织物在摩擦作用下颜色转移性能的重要方法,但不同织物类型因其纤维成分、组织结构、表面处理及染整工艺的差异,会对测试结果产生显著影响。以下从织物特性、测试表现及影响因素三方面展开分析,并给出针对性建议。
一、不同织物类型的特性及对测试的影响
- 天然纤维织物(如棉、麻、羊毛、丝绸)
- 天然纤维织物通常湿摩擦色牢度较差,尤其是深色品种(如靛蓝牛仔布)。
- 羊毛织物在干摩擦时易因静电导致色牢度测试结果波动。
- 棉/麻:纤维吸湿性强,表面粗糙,易吸水膨胀,可能导致湿摩擦时染料溶解或迁移加剧。
- 羊毛:表面有鳞片层,摩擦时易产生静电,导致染料脱落或吸附摩擦布。
- 丝绸:表面光滑但纤维强度低,摩擦时易产生毛羽,影响颜色转移均匀性。
- 特性:
- 对测试的影响:
- 化学纤维织物(如涤纶、锦纶、腈纶)
- 化学纤维织物干摩擦色牢度通常较好,但部分分散染料染色的涤纶在湿摩擦时可能出现颜色迁移。
- 锦纶织物在高温摩擦条件下(如模拟熨烫)色牢度可能显著下降。
- 涤纶:纤维表面光滑,疏水性强,染料结合力弱,但湿摩擦色牢度通常优于天然纤维。
- 锦纶:吸湿性介于天然纤维和涤纶之间,但易因高温摩擦导致染料升华。
- 腈纶:纤维柔软,但染色牢度受染料类型和工艺影响较大。
- 特性:
- 对测试的影响:
- 混纺织物(如棉/涤、毛/腈)
- 混纺织物在摩擦测试中可能表现出“局部色牢度差异”,如棉纤维部分易褪色,而涤纶部分保持较好。
- 不同纤维的吸湿性差异可能导致湿摩擦时颜色转移不均匀。
- 特性:
混纺织物结合了不同纤维的优点(如棉的吸湿性和涤纶的强度),但染整工艺复杂,可能导致色牢度不均。 - 对测试的影响:
- 涂层/复合织物(如防水面料、印花织物)
- 涂层面料湿摩擦色牢度可能较高,但干摩擦时涂层磨损可能导致色牢度下降。
- 印花织物在摩擦测试中可能出现“图案边缘色牢度差”的现象。
- 涂层面料表面有功能性涂层(如PU、PTFE),可能阻碍染料与摩擦布的直接接触。
- 印花织物(如数码印花)的色牢度受印花工艺(如直喷、热转印)和染料类型影响。
- 特性:
- 对测试的影响:
二、织物特性对旋转式摩擦色牢度测试结果的影响因素
- 纤维表面粗糙度
- 表面粗糙的纤维(如棉、麻)在摩擦时更易刮擦染料,导致色牢度下降。
- 示例:粗支棉纱织物比细支棉纱织物湿摩擦色牢度更差。
- 纤维吸湿性
- 吸湿性强的纤维在湿摩擦时易吸水膨胀,导致染料溶解或迁移加剧。
- 示例:纯棉织物湿摩擦色牢度通常比涤纶织物低1-2级。
- 染料类型与固色工艺
- 活性染料染色的棉织物湿摩擦色牢度优于硫化染料或还原染料。
- 染料固色不完全(如未充分皂洗)会导致色牢度测试结果显著下降。
- 织物组织结构
- 紧密织物(如府绸)比疏松织物(如牛仔布)色牢度更好,因纤维间摩擦阻力更大,染料不易脱落。
- 示例:高支高密棉织物湿摩擦色牢度可达4-5级,而普通牛仔布仅为2-3级。
- 后整理工艺
- 柔软整理、防缩整理等可能改变纤维表面性能,影响色牢度。
- 示例:经过硅油柔软整理的织物湿摩擦色牢度可能降低0.5-1级。
三、针对不同织物类型的测试建议
- 天然纤维织物
- 羊毛织物需在低湿度环境下测试,避免静电干扰。
- 提高染料固色率(如延长皂洗时间、添加固色剂)。
- 湿摩擦测试前对试样进行预调湿,减少吸湿膨胀对结果的影响。
- 优化建议:
- 注意事项:
- 化学纤维织物
- 腈纶织物需避免与强碱性摩擦布接触,防止纤维水解。
- 选择高温分散染料(如涤纶用分散红3B)并优化染色工艺(如高温高压染色)。
- 锦纶织物需控制摩擦测试温度,避免染料升华。
- 优化建议:
- 注意事项:
- 混纺织物
- 混纺比例差异可能导致色牢度测试结果不具代表性,需按实际比例测试。
- 分阶段测试(如先测棉部分,再测涤纶部分),定位色牢度薄弱环节。
- 采用“一浴两步法”染色,确保不同纤维染料充分固色。
- 优化建议:
- 注意事项:
- 涂层/复合织物
- 防水涂层面料需使用符合标准的摩擦布(如避免使用含蜡摩擦布)。
- 涂层面料需在摩擦测试前评估涂层耐磨性,避免涂层磨损干扰结果。
- 印花织物需在图案区域和非图案区域分别测试,综合评定色牢度。
- 优化建议:
- 注意事项:
四、总结
不同织物类型在旋转式摩擦色牢度测试中的表现差异显著,主要受纤维特性、染整工艺及组织结构影响。企业需根据织物类型优化测试方案,例如:
- 天然纤维:重点提升染料固色率和控制吸湿性。
- 化学纤维:优化染料类型和摩擦测试温度。
- 混纺织物:分阶段测试并调整染整工艺。
- 涂层/复合织物:评估涂层耐磨性并分区测试。